上海—中国经济中心—世界经济中心, update@20201225
清算方式vs.结算方式
由于对清算方式和结算方式的概念不太清楚, 自己作为接口开发被下游怼的很惨, 现在稍稍列一下概念, 来源知乎
清算=清分+结算
清分=记账+发送指令+算账
结算=扣费+转账
股市(摘抄自一文看懂…)
市销率(Price-to-sales,简称PS)
市销率是最基本的乘数,等于总市值除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
市销率的优点在于,几乎所有股票都有销售价,即使企业暂时处于亏损情况下也一样,这就使得市销率特別适用于周期性企业或因某种原因而暂时出现亏损的企业。但市销率的麻烦是销售额的价值可能会随着企业利润率的变化而增减。净利率较低的公司,如零售业,其市销率通常也相对较低,而软件和医药等净利率较高企业的市销率则相对较高。
市净率(Price-to-book,简称PB)
第二个常用的价格乘数是市净率,它等于公司股票市值与账面净资产或股东权益之比。我们可以认为,账面净资产代表了投资于企业的全部有形资产,包括工厂设备、计算机、存货以及不动产等。之所以在特定情况下才使用市净率,是因为未来收益和现金流都是暂时的,只有公司拥有的实体性财产,才具有更现实、更确定的价值。
市盈率(Price-earning ratio,简称PE)
任何一个价格乘数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陷,而所有这些乘数的根本——市盈率,同样也不例外。
市盈率的作用在于,收益最能代表创造价值的现金流,而且获得收益预测值和实际值的来源也非常多。但市盈率也有问题:收益本身是一个噪音极高的指标,离开了具体情况,我们根本就无法断定一个等于14的市盈率是好是坏,除非我们对公司有所认识,或是有一个可以进行市盈率比较的基准值。
当然,市盈率让我们最感到困惑的是:虽然P(价格)可能只有一个,但E(每股收益)却可能不止一个。计算市盈率时,既可以采用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收益,可以是当前会计年度、过去4个季度的收益,也可以是下一会计年度的收益估计值。那么,你应该采用哪个收益呢?
这的确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不管怎么说,一定要对收益预测采取谨慎态度。这些预测值通常是华尔街所有证券分析师公认的对某家公司的收益估计值。针对乘数的研究表明,就在持续下跌的股票开始反弹之前,这些被市场接受的估计值基本都过于悲观,而对于即将放缓上涨脚步的股票则过于乐观。如果实际收益低于预测收益25%,原本貌似合理的15倍市盈率也就不那么合理了。
市现率(Price-cashflow ratio,简称PCF)
最后,再来谈谈我最喜欢的价格乘数——市现率,它把分母由收益替换成经营现金流。根本不必钻进血淋淋的会计核算中,现金流本身就足以精确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因为它再简单不过地说明了流进、流出企业的现金是多少,而收益则要受制于各种各样的会计调整。
例如,出版商的现金流通常要高于收益,因为读者在拿到杂志之前往往先预付全年订费。相比之下,采用赊销方式的企业,比如说销售等离子彩电的商店,收益则要高于现金流,因为只要客户把电视搬出店门,即使还没有开始按月分期付款,商店也要在账面上记录一笔收益。
你也许会想,如果能让客户在你什么都没做之前就付款,那该有多好啊。这类企业(它们基本以订购为主)的现金流往往要高于收益,因此,采用市盈率估算的指数可能很高,而按照市现率估价则有可能较为合理(这种企业大多还拥有较高的资本回报率)。
市现率的价值还在于现金流往往比收益更稳定。例如,它不会受企业重组或资产核销等非现金支出的影响。此外,现金流还在某种程度上考虑了资本的使用效率:对企业实现增长所需运营资本较少的公司,现金流通常要超过收益值。但现金流的缺陷是它没有考虑资产折旧,因此,这就导致资产密集型企业的现金流大多高于收益,而这就有可能高估公司的盈利能力,因为这些折旧资产迟早会被更换
ReadList
- 扫盲: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区别
- 信托财产破产隔离
- 边际效用递减和需求曲线下降
- 一文看懂估值工具:市销率/市净率/市盈率/市现率
- 三元悖论(Mundellian Trilemma),也称三难选择(The Impossible Trinity),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一说蒙代尔)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义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